萧炬 -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

          下编 楹联教学提纲

第一部分 楹联基础知识 - 1

对联概说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对子、门帖。,为厅堂前的柱子。

《辞海》楹联条称:楹联是悬挂或张贴于壁间、柱上的联语,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据此定义,可概括为:

1,必须用于悬挂或张贴。

2,字数多少无定。

3,联语要求对偶工整。

4,音律要求平仄协调。

由于其使用对象不同,对联又可分为春联、贺联、寿联、挽联、行业联、装饰联、讽喻联、宗教联等等。

二,对联的特点

1,不管字数多少,只分上、下两联。

2,两联只表达一个服务内容。

3,两联必须是对称的对偶辞格。

4,实用性很强。

5,具有宣传和交际作用。

三,对联为我国独有的文体

把对联归属于文学艺术门类是无疑的。而文学艺术如诗文、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等,在世界上都是共有、共通的,惟独对联是个例外。它为中华民族所特有。

对联受对偶骈文和律诗的影响是无疑的,但它又是一个不同于对偶骈文也不同于诗的文体,独立发展,扎根于百姓之中,广受欢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四,对联起源论说种种

对联起源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大体有如下数种:

1,起源于上古的桃符。古代习俗,元旦以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悬于门,以辟邪。然板上之书,乃以神名代画像,非为联语。

2,起源于汉初或汉赋的偶句。其实偶句远在春秋就有,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对偶句未书于门楹,不能称对联。

3,起源于南北朝时之梁朝刘孝绰兄妹。《谭嗣同全集·石菊隐庐笔记》载,刘孝绰罢官不出,之题其门: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其妹刘令娴作的是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观其内容,刘孝绰之题乃主人告白而已,不是对联。其妹之作,亦未见是题其门楹。除此以外,未有任何史料可供佐证。而可供反证的是,与刘孝绰同时代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对诗、骚、赋、乐府、颂赞、祝盟、箴铭、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数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只字未提对联。说明对联这种文体在当时并未完全形成。

4,起源于五代后蜀孟昶。一年除夕,蜀主孟昶命学士幸寅逊题桃符板以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此说,被诸家认同,当为楹联之始。

5,20011月,湖北传言发现一清代手抄本,上记有武汉灵泉寺山门十七字联为: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唯偕骚客搜奇。”

该联记录为 “江夏王道宗题”,于是认定是唐代江夏王李道宗作,早孟昶四百年,以此断定楹联发祥地在湖北,一时全国联界为之轰动。结果经查:灵泉寺始建于唐肃宗乾元年间,此时,江夏王李道宗已死一百余年。后又在一影印本上发现一联,署名王道宗作,其风格与上联甚近,方知对上联落款的理解应为“江夏:王道宗题”,绝非唐人,成为一时的大笑话。

对联的源流

一,源起于唐末五代

最早的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从目前的史料看,是可以认定的,也被大多联家所公认。

二,承于宋、元

宋灭蜀后,对联这种文体逐步被宋代文人所青睐。据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介绍,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有不少联作。其沧洲精舍有两联,

一联云:道迷前圣统;

朋误远方来。

另一联云:爱君希道泰;

忧国愿年丰。

据云苏东坡在黄州,一岁除夕,访王文甫,见其家方治桃符,乃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据云东坡到岭南曾题龙济寺联云:

        天上楼台山上寺,

        云边钟鼓月边僧。

在元代,也有史籍记述对联,据《濯缨亭笔记》云:元世祖闻赵子昂之名,乃召见之,命于大殿和应门各书一联,赵子昂乃书王维诗句作大殿联,联文为: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书应门联为: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坚瓠集》载:赵子昂过扬州迎月楼赵家,主人求春联,子昂书曰: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代杨元诚《山居新话》云:元统(1333-1335)间,曾经题所寓春帖为:

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其时任江浙儒学提举的余公,题其山居的春帖为官居东壁图书府;家住西湖山水间。联文巧同,传为美谈。

由此可见,从宋到元,对联已在文人、官家间逐步流行。

三,光大普及于明代

把对联推向全国民间的乃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据《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令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讯之为醃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赍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朱元璋不仅用行政命令推广对联,而他本人就是一个撰联高手。据《金陵琐事》载,他为中山王徐达赐联为: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据载,朱元璋赐学士陶安宇门帖为: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据野史记载云,西山迎仙桥侧有环翠宫,祀吕祖,乃明代滇省提军陈用军所建。有联云:

春梦惯迷人,九环仙骨,误著了一品朝衣,任鸡鸣紫陌,马踏红尘,军门向那头跳出;  

 空山曾约伴,六诏杯茶,犹记得七闽片语,看剑影横天,笛声吹海,先生从何处飞来。

该联记述了一则在昆明发生的道家故事(故事见梁章钜《楹联丛话》,此不赘),说明楹联的应用范围在明代已非常广泛。

四,清代把楹联推向顶峰

楹联一但进入民间,便得到飞速的发展。到了清代,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无所不包的内容,伸及了各个领域,到达了艺术的顶峰。并有其专有著作。仅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2卷、《楹联续话》4卷、《楹联三话》两卷,就收各地联文数千副。加上梁章钜的第三子梁恭辰编的《楹联四话》6卷,及朱应镐编的《楹联新话》10卷,共收联文达四十万字。由此可以想见全国联文的浩瀚了。    

对联的功能与分类

一、     无所不包的实用功能。

在传统文学的诸多文体中,其实用范围之广,非对联莫属。或楼台亭阁,或庵观寺庙,或婚配嫁娶,或贺寿吊挽,只要有门楹壁柱,皆有对联的用武之地,上至公卿,下至庶民,千行百业,无所不宜。其文字,可雅、可俗、可庄、可谐。既装点山川名胜,又提高文化品位,故为历代雅士仁人所推崇。其中,尤以春联为最,不管山村乡野,不管文化层次,凡有人居,就有春联。

二,对联的分类

1,                    按实用性分类

春联:用于新春佳节。以吉祥美辞为主。如: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贺联:用于贺喜歌事。以溢美赞语为主。如:

      贺婚娶:  红莲开并蒂;

彩凤庆双飞。

    贺乔迁:翠梧久待朝阳凤;

碧树初鸣山谷莺。

   寿联:用于贺寿祝福。以颂德祈寿为主。如:

     贺男寿:蟠桃捧日三千岁;

古柏参天四十围。

   贺女寿: 瑶池春不老;

寿域日初长。

挽联:用于亲友凭吊。以致哀怀人为主。如:

   挽长辈: 想见音容空有泪;

欲闻教训杳无声。

行业联:用于行业表白。 以表志述德为主。如:

中药店: 但愿世间人没病;

何妨架上药生虫。

      馆: 香分花上露;

水汲石中泉。

抒怀联:用于厅堂书斋。以表意抒怀为主。如:

厅堂: 怡心但托诗书画;

养性且如松竹梅。

装饰联:用于名胜建筑。以表述历史风物为主。如:

盆景园:日月灵华凝石上;

河山秀色猎盆中。

宗教联:用于宗教寺庙。以阐述教义为主。如:

佛寺:山寺清钟宁化外;

      梵天妙觉断无明。

2,                    按字数分类

一般分短联、中长联和长联三类。划分字数无明确规定,20字以下可称短联,20---70字可称中长联,70字以上可称长联。

3,                    按构成形式分类

可分为常规类、嵌字类、集句类、连环等等。

嵌字类形式多样,一般用于短联,以嵌两字为主。两字均嵌联首称凤顶格,两字均嵌联尾称雁足格,上联嵌首下联嵌尾称魁斗格,上联嵌尾下联嵌首称蝉联格。七字联的嵌字格名,与诗钟称谓同。

集句类可分集句、摘句。摘不同作者或不同作品的称集句。摘同一作者同一作品的称摘句。

连环类为共用句联,即甲联的下联为乙联的上联,乙联的下联为丙联的上联,依此类推。分三连环、五连环、七连环等。如人民公园三角亭有三连环联:

1柱为“妙思三叹发”,

2柱为“好景各家看”,

3柱为“匠心万口传”。

12柱为一联,23柱为一联,13柱为一联。1柱为共用联。

4按格律分类   

分律联和散联两类。散联为不合平仄律的对联。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长期以来皆参照律诗中联句的格律。但对联又不同于诗,有其自身的特点,很难用诗律完全涵盖。20074月,中国楹联学会为规范楹联制作,在总结前人共识的基础上,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方案,对楹联的格律作了规定,今摘要介绍如下:

《通则》计分三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总则,第三章为附则。在第一章引言中明确认定:“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为楹联。”   这对目前存在的要不要坚持楹联格律的争论是一个明确的回应,也是对楹联的称谓作了一个明白的界定。

《通则》的总则对楹联的格律提出六条要求,简述起来为:

1,上下联字句对等。

2,上下联词性相同。

3,上下联结构对应。

4,上下联节律对拍。

5,上下联平仄相对。

6,上下联语意相关。

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句数必须相对、相等。

词性相同,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联文的用词构成、词义配合、修词运用要相互对应。

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联文的语流节拍要一致。

平仄相对,是指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语意相关,是指上下联的用语要与主题内容相关。统一于主题。

《通则》的附则主要就格律在具体运用中的附加说明。主要为:

1,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2,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为一节奏音节,节奏点在第二字。平仄交替重复。如以一字为一音节时,节奏点在该字。

3,语流节律或依节奏,或依意顿,上下联须一致。

4,使用领字上下联必须一致,允许不依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音节。

5,允许异类词相对的范围为:

[1]形容词与动词;

[2]以名词为中心充作修饰的词。

[3]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

[4]同义与反义。

[5]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

[6]序列与序列(数字序列、干支序列、五行序列、生肖序列等)。

6,历史形成的属对继续沿用。如:嵌字、衔字、借音、借义、谐音、流水,等等。原则为“有律依律,无律循例”。

7,巧对、趣对、借对(借音、借义)、摘句、集句等,允许不受严格限制。

8,忌避:

[1]合掌。

[2]不规则重字。

[3]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以上为中国楹联学会对规范当今较为混乱的楹联撰写所定的通用规则。并要求从200761日起实行。其实,这个通则并不新鲜,其中所定的一切,早已为古今联家所遵循,但随着目前旅游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提高,楹联普遍受到欢迎,以致泥沙俱下,病联、伪联充斥于市,败坏传统文化,影响社会观瞻,有此通则,实属非常必要。

长联的格律

长短联的划分,前人从无界定。一般习惯,把20字以下的联称为短联,把五句以下或70字以下称为中长联,更多的字句称为长联。

长联的字数上无限制,从现有的联作看,最长的联当推清人钟云舫的《四川江津临江城楼联》,上下联各830余字,全联共1660余字,俨然两篇相互对仗的华丽文章。

由于长联字句多,涵盖宽,涉面广,要完全严依常规非常困难,所以前人在长联制作时,或另辟蹊径或放宽音律来完成。今以王力的长联为例:

《桂林小广寒楼联》王  力撰

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似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嵝,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垒块;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翩遐想:农甘垅亩,士乐缥缃,工展宏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

该联道尽了桂林的奇丽风光,音韵铿锵,不愧当代语言大师所作。然就联中诸叠句而言,则采用联中本句自对的手法解决,即幽如青岛,对奇似黄山。佳似紫金,对雅同赤壁。穆方牯岭,对高若鹫峰。古比虎丘,对妙逾雁荡。下联叠句亦如此,振衣独秀,探隐七星为对。寄傲伏波,放歌叠彩为对。泛舟象鼻,品茗月牙为对。赏雨花桥,赋诗芦笛为对。不能按常规用“振衣”对“奇似”、“探隐”对“幽如”的上下联互对来看待的。

再如《望江楼崇丽阁长联(钟云舫撰)》,其中叠句“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对“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虽亦属本联自对,然平仄音律则明显只注重句中尾字的平仄相反,其他则有所放宽。

又如享负盛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联中的诸叠句亦采用本联自对的手法来完成。

对联必须是上下联互对,否则不能称对联。本句自对只能在联中部分采用,不能全部采用。

简话马蹄韵

马蹄韵是楹联界近十余年来提出的音韵结构法则,渐为联家所推崇。其论述颇多,各抒所见,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简言之,所谓马蹄韵,是指联文的音韵结构排列组合。是说楹联的韵律,应似马之蹄迹,后蹄必顶前蹄。换为音韵,则为平顶平,仄顶仄,大致为两平声两仄声转换一次。如有多个分句的联语,各分句的尾字也应如此转换。即:

两分句为:平、仄对仄、平。

三分句为:平、平、仄对仄、仄、平。

四分句为:仄、平、平、仄对平、仄、仄、平。

多分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余类推。

个人以为,马蹄韵并非今人的创新,而只是对前人联作的总结、归纳、筛选、认定而已。马蹄韵现象在前人的联作中是客观存在的,纵观前人著作,可谓比比皆是,如:

两分句:成都草堂联(郭沫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平、仄)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仄、平)

三分句:成都武侯祠联(赵藩)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平、平、仄)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仄、仄、平)

四分句:昆明近日楼联(袁家谷)

东西双塔,金碧两坊,云灿星辉,光于中夏;(仄、平、平、仄)

烟火万家,湖山千里,忧先乐后,式是南邦。(平、仄、仄、平)

当然,发现和总结也是可贵的。

个人以为,马蹄韵是行联中的较好的结构形式,并非绝对的不可更改的结构形式。任何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在不影响内容的情况下,能向高的方向追求,总是好的。

 这种不合联律的楹联出现,自有其出现的特殊原因。切不宜仿效。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下编 第一部分 楹联基础知识 - 1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下编 第一部分 楹联基础知识 - 2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下编 第二部分 楹联创作杂谈 - 1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下编 第二部分 楹联创作杂谈 - 2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下编 第三部分 名联欣赏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 附录一 诗韵(平水韵)常用字
诗词楹联教学提纲 附录二 词韵(词林正韵)常用字

 

     

 

 

萧炬诗词选.诗词楹联教学.绘画.自传

© www.greencardapply.com/xiaoju